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论《雅而不高》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9-28 14:43:53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议论文阅读,很多时候写作也要求我们写议论文作文,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议论文做一些了解和认识,还要学会写议论文的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论《雅而不高》。

写作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重点字词

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各尽其用:都有各自的用途。

口无遮拦:说话毫无顾忌。

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这里指修养欠缺。捉襟,整理衣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见,同“现”,露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矫,把弯的弯直。揉,把直的变弯。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

匮乏:(物质或精神)缺乏。

<文脉梳理>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全文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但这个论点句没有直接写进文中。

<细说教材>

1、学习目标

①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体会文章的论证方式,学习议论中展开分析的方法;

③培养自己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2、内容导读

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高雅”的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

作者先指出历来“高雅”的关系是不可分解,提出论题。

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古人对“高雅”的理解很深刻。“赏莲”须讲究色、香、姿、韵。古人尤重“韵”,即指莲的风度、品德、特性。古人认为“不谙莲韵,难入高雅境界。”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谓之为花之君子”,而成为咏莲之绝唱。古琴形态古朴,琴声优雅,古人以此怀古吟志,陶冶情操,在清风月朗之夜,燃一炉好香,操一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曲是古人们高雅的享受,就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若能领略这古老的琴韵亦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

高雅气质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举凡言行举止,一举手一投足,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高雅的品质。

接着用一“但”字一转,“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重合。”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但看生活现状”一个分句,我们应该知道,作者不是从历史的角度,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去论述问题。“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组合”,这是一个承上启下句,把后面的内容也交待了。

第二部分(第2-6段),摆出实证,解决上一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即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的问题。

“不敢妄论,先看“实证”。单独一行,揭示将要说的内容,干脆、利索。“实证”即事实论证。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就要进行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因此,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作者深深谙此道,用八个字点明下面是事实,请大家相信,请大家注意。

下面是分条列举,分条分析。

第一条是“硬与软‘两张皮’”。什么意思呢?单看这句话不太理解其包含的内容,作者是用的比喻手法来写的。通过下面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了。先摆出一些社会现象,是对比着举出的。“雅”的是超市自选,“雅”的是封闭式空调车,“雅”的是公寓楼单元房,“雅”的是出行乘自家轿车。“不雅”的是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不雅”的是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不雅”的是公寓楼内,大吼大叫;“不雅”的是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在这里“雅”与“高”分离了,作者用一简短的话分析其实质: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

第二条是“表与里‘两张皮’”。什么意思呢?单看这句话还是不太理解,作者仍是用的比喻。和第一条不同的是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了“两条皮”的意思:“并非不雅,但雅在浅表,或谓浮雅。”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接着摆现象: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雅兴高歌,却出粗口。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归纳起来,就是“雅而不高”,就是人们的修养、素质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什么原因呢?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名联,出于明代才人解缙之口。解缙(1369-1415),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学者、文学家,因年少颖异,颇爱朱元璋器重。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初冬的一天,在南京举行的某朝臣的寿宴上,不学无术、骄悍跋扈的锦衣卫帅纪纲也假充文雅,胡诌对联,引得刚正耿直的著名才子解缙不满,他走到纪纲面前说:“解某不才,也出一联向大人请教。”说罢便念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纪纲想了半天始终续不上下联。解缙便笑道:“我看大人实懒得对,我还是来续下联吧。”接着就把下联念出来乐。话音一落,顿时满堂哄笑。

课文选用这副对联来给这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这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缺少文化底蕴却又自以为是的人。

这两点论述,思路是差不多的。先是摆出现象,接着揭出实质,探究原因。内容对举,语言简炼。

看到这一段的论述,我想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判“主观主义态度”的一段文字,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分析,在论述结构上与本文对比,看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⑤。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⑥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教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这几段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可谓天衣无缝。作者首先剖析主观主义的态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先用三个排比句列举了它的三种表现(不了解现状、割断历史、无目的地研究理论);然后用两个“不是……而是……”的句式说明主观主义完全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着用革命导师的正面论述作对照,指出了主观主义态度的两种类型(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及其共同特点(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再接着指出其对革命的危害(害己、害人、害革命)和实质(“大敌”、党性不纯的表现),最后指出对其应有的态度(打倒它)。并用对联为其画像,使人能引以为戒。其次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与上文相对照,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无哗众取宠之心,党性的表现),并指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具备的态度。

当年《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时,还配了一副名叫雪村的画家的漫画,很有意思,我们看一看。

第三部分(第7、8段),谈增强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和方法。

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但作者并不忙于论证该如何增强文化底蕴的问题,而是先谈其重要性:“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多么整齐的句子,这里又把“俗”扯进来了。“俗”也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的词,不好说明白,就是给人的感觉不美的那种。

接着又列举两个事例来说明什么是“雅”,什么是“俗”。

第一个例子,吴敬梓讥笑那些“雅得太俗”的人,即是有点装腔作势,不知何谓雅,何谓俗,也就是说不知道好歹。一般以为,不雅之人装雅便是俗,而雅人太过卖弄装腔便是恶俗,正如《儒林外史》第29回杜慎卿所谓:“‘雅’的这样俗”。装就是矫饰,与自然相反衬,所以说,一切天然的,自在的东西起码都不会俗的。又因为我们都以俗为下劣,不甘心做个自然而然的普通人,一窝蜂去装雅,这一附庸结果世上便多了如许的俗人。这就是所谓的“附庸风雅”,附庸风雅属贬义词,指的是粗俗之辈借高雅文化修饰自己,很有点东施效颦的不堪。这是一个反面例子,讽刺的这种人,看来没有点内涵是不行的了。

第二个事例是正面的例子:“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想俗都俗不下去,仍止不住雅气四溢,这该说是“超高”之雅。”你看人家想俗都俗不下来,这是个什么修养?胡适,何许人也。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从国外回来,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这样一个人,学识修养,文化底蕴当然就不用说了,恐怕在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渗透着“雅”字。

最后一段才谈如何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是培养人才需要的时间之长,不是一蹴而就事。这里是说增强文化底蕴“行慢慢来”。“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紧接第二部分的“两张皮”来说,又做了明确的解释:“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这又与第二部分的许多事例联系起来,抓住了关键点,即让“雅”与“高”成为一体,就是作者说的“相映成辉”。“雅”的更“高”,“高”的更雅,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一起上。但文章并没有顺着这条线走,而是顺着别一条线“相形见绌”走了下去,还是从反面谈论:“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最后点出这是丑陋与滑稽的,是不应该的。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所强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再来看一则消息里的一些“不和谐音符”。

“消夏曲”出现不和谐音符

新华网无锡频道7月2日电 入夏以来,昼长夜短,锡城市民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发生变化。夏夜闲暇之时,人们外出逛街观景,纳凉消暑。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之举,这里摄入几个“镜头”。

赤膊驾车路上兜风。近日傍晚,两名男青年上身赤膊,每人驾驶一辆摩托车,在建筑路上笃悠悠地行驶,还有说有笑,引得过往市民纷纷注目,说:“赤膊开车,既危险又不文明。”至于赤膊逛店、逛新村小公园的人也不在少数。

棒冰纸盒满地狼藉。天气转热后,许多冷饮摊位的生意“俏”了起来,稍作留意,其旁的冷饮纸盒随处可见。在稻香路及邻近的一些小道上,有人买了棒冰,把剥掉的棒冰纸随手往地上一丢,有人买了冰砖、冰淇淋,吃完后把纸盒朝路上一抛。而大多数冷饮摊点旁,均没有安放垃圾筒。

牵狗逛街吓哭女孩。近日,一名中年男子牵着一条又高又大的狗从孙蒋路向梁清路一路游逛,路人见之无不躲闪。此时正值放学之时,两名小女孩经过时,此狗竟朝她们冲去,汪汪乱叫,小女孩顿时吓得哭了起来,而狗主人却若无其事。

剩饭剩菜马路遭殃。梁荷路、仙蠡路一带居住的个别居民和店主在路边摆桌子吃夜宵,酒足饭饱后,就将吃剩的饭菜随意倒在路边,一些新村夜排档也同样如此,路面变成一个“天然垃圾场”。

这些现象实在与城市文明氛围格格不入,许多市民建议:这种夏令“病症”应赶快自觉改掉。

生活中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的人们真的该反思一下了。

小结:

课文主旨: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3、技巧鉴赏

①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第一部分的“雅”与“俗”的对比,到第二部分的“硬与软”“表与里”的对比,到第三部分的“矫揉造作”之徒与胡适的想俗俗不起来的对比,“相映生辉”与“相形见绌”的对比,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主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尤其是第二部分的对比列举更是具有说服力:“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

②语言调皮幽默。

文章或以通俗口语直接入文,或引用对联、名句,亦庄亦谐,风趣幽默。如:

“见面哈啰,分手拜拜,然言谈中无端加入他妈你妈,洋话与国骂各尽其用。餐馆里,刚刚以餐纸遮口剔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浊雾喷到众位脸上。”(通俗口语)

“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引用对联,寓庄于谐)

“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相对整齐的句子)

“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用名句)

4、疑难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论点句写入文中呢/

议论文是表达主观判断、阐发见解、发表主张、论证事理的文章。在议论文里,我们对论题的看法要表达得十分明确,所以,有必要把对论题的看法、主张提炼成一个论点句。这个论点句,可以写进文章中,也可以不直接写入。本文的论点句没有写入,但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

以韩愈的《师说》为例。

或许有人要问:《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师说》没有像《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样有个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只好自己去概括。有专家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也有专家说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阐明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两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未用“中心论点”一说,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语,说明《师说》确实没有中心论点句。

【课后习题对话】

一、1、“雅”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俗” 是指粗俗的、平庸的道德行为和修养。三者的关系是:“高”“雅”之间可以是“高”“雅”并举,也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2、作者从两个层面来论证“雅而不高”,一是从硬与软“两张皮”来论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雅高分离”;二是从表与里“两张皮”来论述某些人的表面现象和内在修养的“雅高不一”。

二、1、文章中用对比的方法列举了不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如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有人偏下手抓;封闭空调车上与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住公寓楼与在楼内大吼大叫;出行坐车与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等。除现实中的事例外,还把《儒林外史》中“雅得太俗”的矫揉造作之徒和推行白话文而成“俗中大雅”的胡适进行对比。2、这些对比在论证“雅而不高”的实质原因过程中充当了有力的论据,使作者有理有据地展开分析;同时一正一反地举例,对照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善恶自知、美丑自明。

三、语言调皮幽默。文章或以通俗口语直接入文,或引用对联、名句,亦庄亦谐,风趣幽默。

【让您体验成功】

1、下列蓝色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剔牙tī 破绽zhàn 捉襟见肘jìn

B、底蕴wēn 匮乏kuì 矫揉造作jiāo

C、扭捏niē 时髦mǎo 相形见绌zhuō

D、斑秃tū 滑稽jī 雅气四溢yì

2、下列句中黑色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给国家带来了不堪入目的恶果。

C、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

D、他画的画,在他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肯定不跟“雅”搭界。

B、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其实“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

C、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都是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

D、缺乏底蕴,即使作态千般仍显得俗。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4~10题:

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何等的惬意畅快。但眼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窄单一,整日倘徉徬徨于家长、老师选择的“辅导读物”之中,尽是一群“死在言下”的畸形儿,这是何等的遗憾可惜。

⑵我认为,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⑶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中。愈“用功”,效果愈不显著;愈“钻研”,脑袋愈糊涂……愚味的学兄学妹们啊,脱离了课外阅读和广泛的“业余”学习,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试问,不懂诗词格律,怎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不了解牛顿、爱因斯坦,怎会有兴趣搞数、理化?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实也正是这样。有些成绩斐然的同龄人便深知这一点。①他们之所以进步显著,又显得步履轻松,毫不“艰苦”,②正是由于他们早已踏入了以“读”“带”“学”的正轨,③既重视课内学习,更不放弃课外“开拓”,④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迈入了一个越读越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我想,一个学生只有重视课外阅读才是他的明智之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我们求学增智过程中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利器”。

⑷至于当前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于漫画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迷恋,如果仅是以此作暂时的娱乐消遣,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沉迷其中、不思自拔的话,便是大谬而又特错了,巩怕真要“长此以往,愚而又愚了”。试问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物能当作长久的“精神粮食”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会多一点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光涤漉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这是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证明的事实。

⑸生活告诉我: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拨萃的时代骄子!我仿佛感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她留下一句嘱托:好自为之啊!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吧!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

4. 第1段加点词“畸形儿”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5. 第3段中的“忆乙己”是_______的作品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林黛玉是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

6. 第3段中画线句是一句多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________句和____________句之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7. 第4段中画线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应是____________项。

A.粗制滥造  媚俗哗众     B.情调低下  媚俗哗众

C.哗众取宠  大同小异     D.粗制滥造  大同小异

8. 本文第3段除运用比喻论证之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9. 文章为何在第4段要花一定的篇幅写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课外阅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A项“襟”读jīn;B项“蕴”读yùn,“矫”读jiǎo;C项“绌”读chù。)

2、C(A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B不堪入目:指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D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3、B(AC项中的“肯定”“都”过于绝对,不合适,D项“即使”表假设关系,应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

4.阅读面狭窄单一的青少年

5.鲁迅 《孔乙己》 曹雪芹 《红楼梦》

6.①② 因果

7.B

8.引证法 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9.说明并非所有的课外阅读都是有益的,那些文学精品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10.我们不仅应重视课外读物,要多读,还应慎读,挑选“文化精品”来读(或: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

以上就是论《雅而不高》的全部内容了,同学们如果能够认认真真的将这篇文章读完,并认真分析,那么议论文阅读和议论文作文我们都能够取的好成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