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一)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09-27 15:50:05
物理,对于初中的学习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我们掌握好课本的知识,并且多做一些习题,多见一些题型,多动脑,多思考,就能学的差不多。下面,只关于中考物理考点的总结,希望对于备战中考的同学来说有所帮助。
考点五利用回声测距离
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 m.
3.测量距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活动,距离较短时我们可以直接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对于较长的距离,例如高山、深谷间的距离,海底的深度等用刻度尺测量是不容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利用回声测距离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注意距离(L)和路程(s)间的关系,即L= 这也是利用回声测距离的原理.
注.本考点在中考中常与运动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及超声波的应用联系在一起考查,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
考点六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大特性:单调、响度、音色
2.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响度
(1)定义:声音的大小,
(2)决定因素: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4.音色
(1)定义:声音的品质叫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做音品.
(2)决定因素: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3)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理解:(1)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
(2)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音调和响度的描述往往不够贴切,所以这两个概念极容易混淆.如“高奏凯歌”、“高歌一曲”、“低声呢喃”,在这里实际是指响度.再如电视机中的“低音炮”、“女高音”等,实际是表示音调.所以我们应当注意:物理中的音调应该用“高”、“低”来描述;响度应该用“轻”、“响”来描述.
(3)一般来说,女子喉咙里的声带要比男子的声带短,在相等的时间里,女子声带振动的次数多,频率高,比如男高音的最高频率接近500 Hz,而女高音的最高频率可以达到1 300 Hz,因此她们发出的声音就尖.
(4)音色是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区别于另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特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5.频率
(1)定义:是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3)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4)速度与频率的区别:速度反映了声音传播的快慢,与声音传播的介质、温度等因素有关,在不同种类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频率则反映了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6.应用声音特性的知识解释相关声现象
1.涉及本考点的知识有:(1)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及关系.(2)决定响度的因素及关系.(3)音调与响度的区别.(4)音调与音色的区别.(5)影响音色的因素.
2.本考点是中考的热点之一,常见的题目有:(1)应用所学知识区分不同声音.(2)声音特性的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3)应用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本考点在中考中常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联系在一起考查,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考点七噪声的控制
1,乐章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可循的。
2.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3.来源:工业噪声如机器的运转声等,交通噪声如机动车辆的呜叫声等,生活噪声如人们大喊大叫、哭笑及家用电器声等。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0dB.
(2)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注:(1)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包括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考点八声的利用
1.声的利用主要包括: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3.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如海啸、地震、爆炸时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摧毁坚固的钢板、建筑等.
4.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利用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声呐、蝙蝠的回声定位、B超,彩超,清洗精密的仪器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第二章:光现象
知识点一:光的传播
1.光源
(1)概念: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种类: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举例:太阳属于天然光源、点燃的蜡烛、发亮的电灯属于人造光源.而像月亮、电影银幕、宝石、平面镜等物体,本身并不能发光,只是依据反射光而发亮,因而它们都不是光源.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介质是指光可以在其中通过或传播的透明物质.
(2)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①影子:在灯光、阳光或月光下会出现影子,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②日食:当太阳、月亮妣球转到一条直线上时,如果月亮在中间挡住太阳光,使地球上位于月亮影子区域的人看不到完整的太阳,就发生了日食.
③月食:当太阳、月亮、地球转到一条直线上时,如果地球在中间挡住太阳光,使月亮全部或部分位于地球的影子区域里,人看不到完整的月亮,就发生了月食.
④小孔成像:
a。条件:小孔足够小
b.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只与物体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由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决定。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传播的速度叫光速
(2)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由大到小依次是:真空、空气、水、玻璃。
(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3×108m/s,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光年: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界面处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理解
(1)光射到所有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3.相关概念:
①法线:从光的入射点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②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
③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
4.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①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理解:
(1)在叙述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时,应该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因果关系.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入射角变化,反射角也变化,但一定相等。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若使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镜面上,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
5.反射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1)定义
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入射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镜面反射:射到光滑镜面上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2)条件:发生漫反射时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面是平滑的。
(3)注意: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三:平面镜成像
1.定义:呈平面状的镜子。如穿衣镜、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
2.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课本43面图2。3-2尤其重要
3.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③像与物左、右相反;④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⑤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前4个特点可以用“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来概括.
4.虚像与实像的理解
(1)虚像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的交点会聚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成的.
(2)实像不仅能被人看到,还可以成在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5.平面镜的应用:既可用来成像,还可用来改变光线传播的方向.
(1)、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是通过平面镜成像看到我们自己.如利用平面镜进行梳妆;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
(2).利用平面镜增大视觉空间.如在客厅的一面墙上设一平面镜,能让我们的视觉空间是实际面积的两倍;在商场里,增加顾客的视觉上的商品数量;在狭窄的房间里进行视力检查时,我们经常看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
(3).改变光的方向
①光线射到直角平面镜上,通过两次反射后,又会反向射回.如在月球上放一个直角平面镜,可在地球上向直角平面镜发射激光,激光就会反射射回,被接收器接收,达到测距的目的.自行车尾灯也利用了这个原理.
②还有口腔科医生用平面镜成像观察不容易直接看到的部位.潜望镜等也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
③投影仪上的平面镜也起到改变光路的作用
6.常见题型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的位置,可以确定反射光线的方向
(2)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可以确定镜面的位置
(3)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作出反射光和入射光
(4)利用几何知识以及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原理作平面镜成像图。
7.1.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透光,同时能准确找到像在镜后的位置.
(2)实验中使用的两根蜡烛应当完全一样,这样才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成像时,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会各成一个虚像,这两个虚像的距离就是玻璃板的厚度.我们在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像是由玻璃板的前面的反射面形成的,玻璃板的后面的反射面所成的像由于比较弱,不易观察到,所以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且在测量像、物到镜面的距离时要以玻璃板前表面的位置为准.
(4)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水平面垂直.
考点四:球面镜
1. 定义: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 分类: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反射面是凸面
凹面镜:反射面是凹面。入射到凹面镜上的平行光线的反射光线会聚到一点,这一点是凹面镜的焦点。
3. 各自作用: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 应用
凸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太阳灶、汽车头灯的灯罩、显微镜上的反光镜
考点五:光的折射
1.定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概括为:空气中的角大或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角大。
3.理解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和界面的夹角.同样,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不是和界面的夹角.
②光线射向两种透明物质分界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③光垂直射向两种透明物质界面时,通过分界面后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时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零.
④光从空气射人透明物质时,如果增大或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会随着增大或减小.光从透明物质射入空气时,如果增大或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会随着增大或减小;但如果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入射光线会全部发生反射现象,这时没有折射光线.
⑤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举例:筷子折了、钢笔错位、鱼在哪里?池水变浅、潜在水中的人看到岸边的人变高,往脸盆中倒入,看到盆底深度变浅。
注:光的折射现象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在作图中,光线箭头的方向问题。解题关键在于牢固把握人眼是光的接收器,人能看见物体是由于有光照射到人眼产生视觉的原因,所以光路图中光线的箭头应指向眼睛。
考点六:光的色散 看不见的光
1.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将吸收所有色光.
(2)色光的三原色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混合后为黑色.
(3)各种颜料主要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同时也反射光谱中跟它相邻的色光.两种颜料的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
4.看不见的光指红外线和紫外线
5.红外线
(1)位置:在光谱的红光区域的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2)特点及应用:
a。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不分昼夜)发射和吸收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b.红外线最突出的性质就是热作用强.可应用在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方面
c.遥控器上使用的是红外线
6.紫外线
(1)位置:在光谱的紫光区域的外侧,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2)特点及应用
a.紫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化学作用强,紫外线还有杀菌消毒作用,
b.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上使用的是紫外线
c.生理作用,少量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过量照射对人体有害。
考点七透镜
1.透镜定义:由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折射面都是球面的透明体,叫透镜.
2.分类及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3.)相关概念
①主光轴、光心:连接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光线经过该点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0点).
②焦点、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
③物距、像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物距,常用“u”表示,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像距,常用“v”表示.
4.透镜对光的作用 .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即焦点F).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发散,其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即虚焦点F).
5.有关透镜的作图
(1)类型:已知透镜和入射光线,画出通过透镜以后的光线;
已知透镜和一出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已知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画出透镜,
(2)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a.经凸透镜后过焦点.b:经凹透镜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③通过凸透镜焦点入射的光线或正对着凹透镜另一侧的焦点入射的光线,经透镜后跟主光轴平行。
考点八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特殊点和区间成像规律及应用
举例:
u与f的关系成像特点v与f的关系应用实例
u>2f倒立、缩小、实像f
u=2f倒立、等大、实像uv =2f确定透镜焦距
f2f投影仪
u =f不成像,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探照灯
u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fu)
2.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1)两个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动态特点: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不断变大,实像不断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虚像不断变大.
(3)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
(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①实像是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虚像是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观察,又能用眼睛直接观察,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
③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④实像可以因反射而成,也可因折射而成。如平面镜和凸透镜可以成虚像,而凹面镜和凹透镜也可以成虚像
⑤虚像不一定是放大的。如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等大的,而凹透镜成的虚像都是缩小的。
考点九凸透镜的应用
1.照相机
(1)原理: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被照景物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变化规律: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与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与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
(1)原理: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象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幻灯片)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2)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像与物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3.放大镜: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的.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放大镜的焦距,才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4.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在目镜前一倍焦距内成一个放大的实像,人眼通过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看到的是再一次被放大的虚像.
5.望远镜:是用以观察远方物体及天体的光学仪器,有一种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靠增大视角达到看清被观察物体的目的.
4.眼睛和眼镜
(1)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外界物体发出、反射或折射光线进入眼中,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所成的像都落在视网膜上.
(2)近视眼和远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射作用过强,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射能力弱,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近视眼及远视眼的矫正。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概念及其意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温度,所以温度一般说是“高”或“低”的不同,而不能说是“有”或“无”的不同。我们说“一个物体的温度高”是指物体比较热,“一个物体的温度低”是指物体比较热,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为℃.
3.摄氏温度的规定;
(1)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2)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二.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选择: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根据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观察:首先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3)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即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同时,视线必须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
体温计:
(1)测量范围为35—42℃
(2)有特殊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但使用前必须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3)外形设计成一个三棱柱形,其中棱呈圆弧形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样便于观察和读数。
三.熔化和凝固
1.概念: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规律.两类物质的区别: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即它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但是温度在不断上升,即它没有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在凝固过程虽然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即它有固定的凝固点;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也要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即它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3.晶体熔化(凝固)的必要条件:一是达到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放热).
四.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能发生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上的汽化现象.
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方气体流动的速度.
②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现象.
③液体蒸发时要从自身和周围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制冷作用.
①规律: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液化的沸点.
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③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液体才能沸腾.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部可以液化.
(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如罐装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内的液化丁烷气体等).
(3)“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例如:冬天,从口中呼出的“白气”、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等等)
(4)气体液化时要放热.例如被100℃的水蒸气烫伤会比被100 oC的水烫伤还要严重.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吸热,可制冷.
i(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热.
中考,每一门课都很重要,任何一门的失利就会造成整体的失利,希望大家在门一门课上都要下足功夫。我想,在我们总结的中考物理考点的帮助下,大家赢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弱项,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预祝所有同学都能在中考取得好成绩。
热门资讯
-
高中英语重点短语600例,史上最全,必须收藏!
2021-12-09 -
关于做好2019年陕西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2018-11-08 -
期中后,聪明的爸妈这样对待孩子的成绩!
2018-11-08 -
孩子出不出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太大了!(建议永久收藏)
2018-11-08 -
初二学生数学成绩下滑厉害怎么应对
2018-11-07 -
艺考丨陕西省2019高考美术类专业课统考考试纲要公布!
2018-11-06 -
院校深度 | 我国的“航空六校”
2018-11-05 -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自主选拔笔试答卷参考
2018-11-04 -
特级数学老师提醒:孩子没有这项能力,永远学不好数学!
2018-11-01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