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黄河壶口瀑布-图】介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8-03-14 09:55:28


瀑布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中国范围内有很多瀑布需要我们知晓,了解了这些瀑布能够丰富大家的见闻,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黄河壶口瀑布-图】介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黄河壶口瀑布-图】介绍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唯一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

壶口考略

“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这里提壶口而未言瀑布。

“孟门山”一名,始见于周、秦间的《山海经》著作,书中记“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对孟门及瀑布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最怒,鼓山若腾,濬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里所记,指出瀑布在孟门处,而未提黄河于流上的壶口。

《元和郡县志》也叙述壶口,把它称为石槽。一则说“河中有山,凿中如槽,束流悬注七十余尺。”再则说,“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这显然和郦道元所说的不同,说明壶口瀑布向上游推移了。《元和郡县志》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上距郦道元逝世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为286年。说明在郦道元之后的286年间,壶口瀑布从孟门向上游推了一千步,在河床上冲出一条约长一千步,宽30步的深槽,现已上移到距孟门约5千米处的龙王辿附近,号称十里龙槽。以上为1500年来壶口演变的历史。

在今山西境内已知以壶口命名的地方有4处。《水经注·汾水注》记载的壶口,就不是黄河干流上的壶口。再加古代交通不便,能亲临壶口瀑布观光考察的文人学士不太多,因而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将他处壶口当作黄河壶口者有之;将壶口和龙门当作一处者有之;位置上差错,更是以讹传讹,难免出现一些谬误。

解放前,宜川县三部县志中最早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县志》的编纂者吴炳,指出黄河壶口“上流宽广,至此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故名”。并说孟门“属平佐里,在县东北100里黄河中,任水涨滔天,终不能没。”其所著《壶口考》一文,对前人文献中的一些不实之处,给以纠正,在壶口研究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千米,孟门5千米。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连,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

地理形态

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在洪水时,洪流滚滚,涌出深槽,瀑布就变成一股激流而下,瀑布形消失。河水沿深槽下行5千米便是孟门,出孟门之后,水面展宽,水势变缓,又恢复到龙王辿以上的景象。

地质构造

壶口一带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叠系纸房组。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和灰绿色细砂岩与泥质岩类互层,下部为深层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比较坚硬;泥质岩类以页岩为主,松软破碎,易遭流水浸蚀。在险峻的峡谷中,奔腾的急流在垂直下切时遇到软硬岩石交替的地质条件,其坚硬岩石形成岩槛或造瀑层,软性岩石被侵蚀成陡峭的阶坎,急流飞越阶坎,当具有一定落差时,便形成瀑布。当然软硬相间的岩石层只是瀑布有形成的有利地层条件。

有利的构造条件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壶口到孟门一带,基岩的产状近于水平、约以3—5度的倾角,微向西北缓倾。另外,秦晋峡谷本身就是断层,节理比较发育的软弱地带,易遭受流水侵蚀切割。因而,黄河流过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发展成瀑布。

现代构造运动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地壳运动一直以缓慢的抬升为主,因而水流的下切作用活跃,有助于瀑布的形成和发展。

地层特点

壶口一带属华北地层区的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在黄河谷地出露的基岩为三叠系中统下部纸坊组(T2Z);而在黄河西岸的一些支流河沟中,三叠系中统上部铜川组(T2t)时有出露,基岩之上覆盖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黄土(Q2+3)。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壶口一带出露的地层如下:

三叠系中统下部——纸坊组(T2Z):

该组取名于铜川市纸坊镇。岩性以紫红、紫灰色为主的砂泥岩互层。下粗上细、含脊椎动物、植物、介形、瓣鳃、叶肢介等化石。厚度约数百米,属内陆河湖相沉积。

三叠系中统上部——铜川组(T2t):

底部从块状中,粗砂粒岩开始,至顶部为黑、深灰绿色页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自成一旋回。剖面以铜川最完整。化石最丰富而命名。厚400多米,仍属内陆河湖相沉积。铜川组和纸坊组之间呈整合接触。

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与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2+3):

中更新统离石黄土为浅灰黄、淡红灰色黄土,夹不等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底部为亚砂土或砂层,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为浅灰黄色黄土的风尘堆积物。

黄土与下伏基岩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壶口瀑布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陕北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准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台拗。其基底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其盖层由晚元古代以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系所组成、盖层和基底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台基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在鄂尔多斯台拗内,由于基底之上覆盖着巨厚的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因而基底很少出露。

晚元古代,该地台虽然已进入地台发育期,但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当时地台内部的升降差异比较明显,并伴有断裂活动。地台中部广大地区以隆起为主,而边沿地区则出现狭长带状的拗陷和隆起。拗陷带内所接受的沉积便成为地台的第一盖层。震旦纪,地台的绝大部分已上升为陆,不断遭受风化剥蚀。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大发展时期,内陆河湖相沉积极为发育,岩相、厚度相当稳定。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主,仅在侏罗纪末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运动中,地台盖层才发生轻微褶皱,形成宽缓的向斜,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开始差异上升,东南部较高,遭受剥蚀;而西北部相对下降,成为沉积中心。当时地表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正好与如今相反。自白垩纪世末,全区缓慢上升,至中新世地表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正因如此,盆地内普遍缺失古新统和始新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这一准平原北隆南降,全区地势已转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地面总的倾斜方向与现代一致。

鄂尔多斯盆地第四纪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差异性和节奏性上升。从更新世到全新世,地壳经历了由节奏性上升到较强烈上升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前第四纪古地貌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侵蚀和堆积作用,同一地段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段在同一时期形成的黄土堆积与河湖相沉积,构成了本区第四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中更新世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该区的黄土地貌正是这样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黄河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第四纪以前,流域地貌与现代基本接近,但尚未形成统一的黄河。至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流域内主要湖盆有共和、银川、河套、汾渭(三门湖)、华北等。这些湖盆除华北湖曾与海洋相连外,均为内陆型,各自形成独立的集水系统。由于各湖之间河流溯源侵蚀延伸的结果,致使湖盆相互串通,其先后顺序不尽相同,终于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形成了统一的黄河。所以秦晋千里长峡和壶口瀑布是在黄河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地形地貌

在黄河尚未形成统一的水系之前,秦晋峡谷地带当时大部分是注入三门湖的一条内陆河流。

汾渭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段的差异性下降,因而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深浅不一且彼此分隔的湖泊,象临汾、运城以及关中地区等自第三纪以来到第四纪初期,主要为湖泊、沼泽环境。特别是到上新世末,随着汾渭地堑张裂系的形成,湖泊规模越来越大,早更新世时,在现今的陕、晋、豫3省交界处,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毗连的一块地方,形成一个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的湖泊一山门湖这个古潮就是关中、临汾—运城、灵宝—三门峡诸盆的前身,三门峡湖区的沉降和周围地区的抬升,加速了秦晋古河道的加深和延长。秦晋峪谷和壶口瀑布就是在这样的古地貌基础上逐步形成。

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瀑布的下面即有由瀑布冲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层被蚀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个不长的峡谷,表示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壶口瀑布的地形正是这样。孟门曾经是壶口瀑布过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

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石岛,都是黄河水流冲刷出来,而水流的侵蚀作用,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时期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壶口瀑布朔源迁移的速度与“龙槽”上延的速度不同,多年来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退移,龙槽也以同样的速度向上游延伸。

地貌特点

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均在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貌类型以碎黄土塬为主,仅在黄河谷地两则狭窄的地带形成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

宜川的破碎塬主要分布在云岩河两侧和仕望河流域,塬面海拔1000—1400米,由西向东微倾,完整的塬面已遭破坏,被沟谷分割成一些小块塬地,其中牛家佃塬、阁楼塬、高柏塬等面积较大,隔黄河与山西的吉县破碎黄土塬遥相对应。破碎塬的下伏基岩古地貌系黄河干流后来穿过的一个山间盆地,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黄土多被剥蚀,中更新世的厚层黄土奠定了黄土塬的基础,后期又有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堆积,在继承性河沟和现代冲沟作用下,逐渐成为破碎黄土塬。塬面不仅破碎,而且由谷缘向塬的中心部分,相对高差可达100—120米。如牛家佃塬东西宽数千米,南北长几十千米,由缓倾的阶状向主沟过渡,坡度由塬中心1—3度,向塬边增至10—15度,由于塬区河流皆汇于基准面很低的黄河,因而各种侵蚀作用都比较活跃。

黄河两岸狭长的带状地区,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壶口一带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叠纪的砂岩和页岩,其上覆着薄层的不连续的黄土,黄土厚度为0—40米。各处不一,丘陵顶部分呈梁、峁状,顶面高程一般为海拔1200米左右,与外围的破碎塬面的高程相近,高出黄河谷底400—500米。由于这里紧靠黄河峡谷,黄河的强烈下切,使其沿岸交流也随之强烈下切,因而将沿岸地表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覆盖着薄层黄土的石质丘陵。梁、峁起伏,沟谷深切。除梁、峁下部基岩裸露外,有些地段上覆黄土已遭剥蚀,基岩直接外露,呈现出一种基岩残丘景象。

秦晋峡谷

黄河流出黄土高原西部之后,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和北缘的断陷盆地,由南向北,再折向东,拐了一个直角大弯。因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在内蒙古托克托南边的河口镇处,突然折向南流,大体在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以南,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黄河急流南下,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在潼关附近,由于受到秦岭的阻挡,与渭河水流的推动,黄河折向东,切穿陕、晋、豫之间的山地,出桃花峪,进入华北平原。从喇嘛湾到龙门,河长700多千米,除很少地段谷形较宽外,其余两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10米至100多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为黄河干流上最雄伟壮观的长峡。其中河曲县到龙门段长达500千米——秦晋峡谷。号称千里长峡,峡谷沿途变化不大。河水保持南北流向,与河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走向大致平行。从府谷向南直到壶口瀑布,河道切割于三叠系砂岩、页岩之中,河谷两岸亦成陡崖,河宽约300—400米。龙门是秦晋峡谷的末端,谷底宽约150米,出露地层主要是奥陶纪石灰岩及石炭、二叠纪砂页岩类。两岸山岭绵亘,大致成北东—南西向延伸,成为汾、渭平原的屏障。黄河出龙门后,河床宽度突然扩展。

秦晋峡谷远在上新世之前,就已具雏形,今之黄河大致沿着在唐县期剥蚀面上发育的古河谷下切而成。黄河下切的主要原因为上新世晚期山西台隆断开隆起,在禹门口龙门山发生正断层,北部地盘上升,南部下降,黄河遂下切于基岩而形成壮丽的峡谷。在间歇性上升与下切的过程中,在峡谷内形成五级明显的基座阶地。在吴堡和禹门口之间,最高一级基座阶地的相对高度为230—250米,其余四级相对高度分别为160—205米、75—95米、25—35米、8—12米。这五级阶地的成因并不能统归于地壳上升的结果,至少最低一级阶地是在更新世晚期黄土堆积以后,因气候变得比较湿润,流量增加,河流下切增强所造成的。

气候特征

壶口瀑布所在地属于暖温带湿和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7℃,年较差29℃,极端最高气温为39.9℃,最低气温为-22.4℃。年降水量577.2毫米,约有60%集中在7、8、9,3个月,雨热同季,且多暴雨。该区四季分明,夏季短暂略热,冬季稍长干寒,春秋两季温和多变。

水文概况

秦晋峡谷流域的暴雨,降水面积大,历时较长,降雨强度也较大,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00—300毫米,是黄河中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黄河中游洪水的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过程线为高瘦型。由于该区主要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起伏大,集水时间短,暴雨过后水沙俱下进入黄河,形成含沙量极高的洪水暴流,对河床具有很强的侵蚀力。据观测:洪水期壶口瀑布附近最大流量可达10500立方米/秒,另外河口镇至龙门区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年平均9.08亿吨,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55.7%。

景物景点

瀑布

伴随瀑布出现一系列奇特的景致,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水底冒烟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旱地行船

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龙王辿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园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园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霓虹戏水

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

霓虹戏水,是“水底冒烟”与阳光共同作用的产物。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迂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过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

山飞海立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晴空洒雨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

旱天惊雷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冰峰倒挂

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谥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相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

十里龙槽

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在高处河岸上,几乎是看不到“龙槽”和黄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岩河床中一线急腾翻卷的黄浊水尘和听到轰鸣不息的奔腾涛声。这槽中激流就象一锅滚沸的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使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每逢汛期黄河水涨时,洪水溢出壶口龙槽一端,龙槽东岸会出现一道一、二千米长的漫流水帘,十分壮观。远望龙槽,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活象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没黄河巨流。孟门是龙尾,腹泄河水于下游。

孟门山

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千米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

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是对此处山水奇景的真实写照。小孟门岛在大孟门岛上游10多米处,仅五、六十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产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

孟门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终年不没。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著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

历史文献中,对孟门的记载不少,当地民间有关孟门的传说更多。据《地理知识》表明,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壶口瀑布当时就出现于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由孟门移动到现今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

孟门山虽然不足以称“山”,但它的奇特景致引人入胜。清人南鹏在诗中写到“闻说孟门小,来看大似拳。生就书案景,拟在画中悬”。

黄河孟门不但风光迷人,有“孟门夜月”之美,而且在研究黄河发育史中,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黄河奇景

“冰桥”和“涸瘦”是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变化的两种奇景。

黄河冰桥

隆冬季节,壶口一带黄河水面封冻,有的地段冰层较厚,形成联接两岸的天然桥梁,称黄河冰桥。

自河面形成稳定的冰盖起,至冰盖破裂开始流水之日止,为封冻期。封冻期,始于12月10—12月20日,止于翌年2月20—25日,一般50—70天。封冻期,十里龙槽被冰雪覆盖,其上的冰层“小雪流凌,大雪合桥”。数九寒天,冰层可高出两岸,不仅景象壮观,而且形成冰桥。当河槽初封时,人们看到狐狸等野生动物的足迹,就知道下面冰层较厚,可以通行。因此,民间有“狐仙踩线”的传说。

宜川衣锦渡与山西吉县冯家碛隔河相望,冬季结冰坚实,车水马龙,由于位于壶口之上,故称此冰桥为“上桥”。龙王辿、七郎窝一带河面封冻时,平如坦途,人马往来,川流不息,称为“老桥”和“神桥”。

据记载,明末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起义军将领王嘉率义军乘黄河冰封时,由壶口一带过“冰桥”,攻克山西吉县。

清末,转战陕北一带的西捻军,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梁王张宗禹统帅,在西龙王辿强渡黄河冰桥,越吕梁山,救援东捻军。

黄河冰桥为促进秦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一定作用。

黄河涸瘦

黄河水量剧减,水面变窄,水深变浅,有时出现短时期的的河水变清,或接近涸竭等现象,当地人称为“黄河涸瘦”。

“黄河涸瘦”是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很少出现,故作为黄河的一种奇景。据文献记载,黄河在宜川、吉县段,曾发生过多次涸瘦。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河水清。

唐高祖武德七年(625年)九月,黄河水清。

明永乐二年(140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三年(1405年)正月十八日,河水变清。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十二月十一日起至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初七日止,黄河澄清共27昼夜。

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四日黄河涸竭,自七郎窝至蛤蟆滩(约15千米)越辰已二时复起。

光绪二年(1876年)十一月壶口瀑布以上水断流数十丈,半日方接。

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四年(1878年)正月初八日,河水清42昼夜。

民国六年(1917年)、十八年(1929年),黄河干涸。

1981年5月15日(农历4月12日),黄河水流逐渐变小,山西吉县王家塬乡原头坡下的河水,由原来的300米宽,变为10数米宽,人踩着河心石头能达到彼岸,河水接近澄清。这样延续了19天,到6月3日(农历5月2日)上午10时左右,河水逐渐增多,并出现浑浊,至6月10日(农历5月初9日)流量趋向正常。

1987年,黄河水清见底达两个月。

黄河短期水量骤减,一般与中上游地区气候干旱有关。

冬季是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气候严寒,河面封冻,有时冰层堵塞也可导致某些河段涸瘦。

其他季节,如发生严重干旱,河水仅靠上源区冰雪融水和沿途地下水补给,水量大减,再加上河谷平原灌溉用水与城乡用水量大增,以及河面蒸发量增大等,到壶口一带水量更少,流速减慢,携带泥沙能力降低,因而出现河清、涸竭或断流现象。例如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壶口以上地区很少降雨,特别进入2月以后,100多天滴雨未落,一些黄河支流同时断流,地下水补给也明显减少。

西龙掌塬

西龙掌塬北自桃曲,南至甘草北,东界为秦晋峡谷谷壁,西界为安乐山以西。景观特色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和高原村寨风景,塬上平野空旷。

蟒头山

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东部,海拔800至1439米,总面积2120公顷,森林覆盖率89.1%。区划为圣母殿、石华山、王蟒寨三个景区。有景点景物三十多处。景区内森林茂密,以白皮松、侧柏、辽东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有高等植物4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100余种。分布着中国最大的白皮松次生林。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黄河壶口瀑布-图】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中国境内的瀑布,更多的百科知识尽在学大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