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校园欺凌的心理根源不容忽视!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7-04-05 10:17:59


近期,校园欺凌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多起校园欺凌事件闯入公众视野。如何有效地防止校园欺凌,防止未成年人的身心遭受伤害备受关注。从世界范围看,校园欺凌并非某国的个案。长期存在于校园中的欺凌行为,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一个难以治愈的“疮疤”。日本就是诸国之一。

教育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能力下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本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和人格发展问题日渐凸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关注教育欺凌,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关注导致欺凌事件的心理根源,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人格建构。

校园欺凌与中小学生社会心理状况有着直接关联。在家长日常的溺爱纵容或关爱缺失、学校教育中的“分数中心”导向、游戏中暴力信息的泛滥成灾、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中小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形成自卑、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等不良倾向,这些中小学生容易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意大利心理学家吉安·卡普拉拉研究发现,三种人格特质即易怒、沉思以及情绪敏感的人比其他人倾向于爆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相关研究也表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具有某些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欺凌者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而受欺凌者通常具有较低的自尊,比较内向,而且情绪不稳定。因此,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应秉持“唯成绩”的教育和价值观念,而忽略对青少年的道德干预和心理辅导。

从更广的视角看,在校园欺凌中,伤害与被伤害既是相互的,又是相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欺凌不仅会给青少年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摆正心态、与人为善、接受他人,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理解,这些都是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青少年才有可能更好地面对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完善的人格,已是刻不容缓。

在很多人看来,防范校园欺凌,要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通过筑牢制度的“篱笆”让欺凌远离校园。诚然,这种“硬约束”不可缺少,然而面对校园欺凌,更重要的是要从根子上找原因,不仅要通过法律等“硬手段”,更要通过浸润心灵的德育手段来破解。要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并加以言传身教,帮助青少年树立起底线意识、尊重意识、理解意识、团队意识,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当前,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痼疾,它已经超越了学校界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防范校园欺凌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而应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一点,应对校园欺凌的日本式协作机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从策略上,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要对青少年的心理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从内容上,要加强必要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只有多方力量联动起来,才能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让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少一份阴霾,多一份阳光。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